(1976年在抗議瑞典稅制成功後,林格倫女士舉著一根用退 稅得來的錢買來的cowbar禮物)
( Photo: Per Kagrell/Scanpix,照片轉載自http://www.sweden.se/eng/Home/Lifestyle/Culture/Literature/Reading/Astrid-Lindgren-lives-on/

「我們都渴望和平,那麼,是否有可能,在一切都來不及前,我們就從根本改變 自 己,學著遠離暴力,學著當個新的人類?然而,我們要怎麼開始?又從何開始?我相信我們得從根做起,從我們的孩子教起。」(節錄自《永遠的林格倫》一書)

這是瑞典國寶童書作家林格倫女士在1977年的演講片段,是她作為一個大人,做為一個撰寫兒童故事的專業者,對自己和社會的 期許,讓我深深感動!

提到林格倫女士,大概許多兒文愛好者的眼睛都會亮起來吧!她筆下小主人翁們充滿反骨精神、有的鬼靈精怪、有的獨立勇敢,有的還很無俚頭!跟著他們展書去冒險!

其實林格倫這個名字,對小時候的我,其實很陌生呢!我不大記得小時候讀過她的作品,在研究所時,圖書館裡也只能找到零星的翻譯舊書,大概當時的銷路不佳?很高興的在前年(2007年),林格倫的100歲冥旦,台灣出版界重新集結出版她的一系列作品,以 「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為理念,做了很成功的推廣。

長襪子皮皮的故事,是林格倫女士最受歡迎也最受爭議的作品,
-->皮皮在嚴肅大人眼裡絕對是個頭痛小孩!穿著奇怪的衣服,大剌剌的違反各種規則,愛吹牛說大話,語不驚人死不休,卻又超有正義感,力大無窮,一 古怪的事情都被她玩出來一身反骨的小女孩,總是充滿衝勁理直氣壯,當時研讀時總忍不住吃吃笑,也揣想著作者林格倫是什麼樣神奇的女 人,抱著什麼樣的理念,創造出這個無厘頭的小女超人角色。(她可以舉起一匹馬喔,親愛的小寶貝。)
從1945年創作長襪子皮皮開始,以家庭主婦之姿成為童書熱銷作家的林格倫創作了八十多本童書作品,被翻譯成90多種語言,40多部改編成電影、電視影集,還被製作成音樂劇等樣貌繼續說故事!

從 兒文研究前輩幸佳慧小姐撰寫的《永遠的林格倫》一書中(讀得出來是一本作者全身心撰寫的傳記!),印證了我對林格倫女士「神奇」的想像,哈哈,不是什麼魔幻式的神奇啦,是那種充滿生命力的神奇!林格倫女士的運動性格,堅毅和獨立,以及幽默的質 氣,不僅展現在筆下的人物中,更體現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的推動兒童人權和動物權,對不合理的現像勇敢發聲,她還在1994年被追贈有另類諾貝爾和平獎之稱 的Right Livelihood Award呢!

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她反對暴力、推動禁止體罰的一段小故事。

場景倒轉回30年前的瑞 典,1978年是瑞典通過禁止全面體罰之前的一年,林格倫女士也在這一年獲頒德國的「「出版協會和平獎」。

在當時的瑞典社會,體罰是大家 關注的議題,因為在1975年時,一個父親毒打三歲孩子卻被判無罪的事件,引起瑞典人民的公憤,瑞典政府也更意識到推廣兒童權利概念,在1977年成立 「兒童權利委員會」,1978年委員會提出聲明,指出要全面禁止兒童體罰。(參註)

也就是在這一年,頒獎在即,林格倫決定在頒獎典禮上和大家發表「絕不暴力never violence」的演說,當時,主辦單位覺得這個議題太爭議,希望她不要發表,她堅定的告訴他們:
「如果你們是要頒獎給一位童書作家,就要接 受她在演說裡強調孩子!」

(哈哈,我想就是:「不然老娘就不出席啦!」的意思)

她的堅持說服了主辦單位,成功發表了演 說!在傳記裡讀到時我真的好感動呀,節錄部分如下:

在千 年來持續的戰爭之後,我們是否該反省,是不是人類與生具有某種毛病,使得我們經常陷於暴力?難道我們注定要因為我們的侵略性而彼此摧毀嗎?

我 們都渴望和平,那麼,是否有可能,在一切都來不及前,我們就從根本改變自己,學著遠離暴力,學著當個新的人類?

然而,我們要怎麼開始?又 從何開始?我相信我們得從根做起,從我們的孩子教起。
[中段恕刪…]

如果我們仔細回 想,孩子早在幾歲時,社會規範就從身體上跟心理上違反了他們的意願,而對他們施以暴力呢?多少孩子早就從他們愛的父母身上接受暴力的課程,而一代傳一代 呢?

「省了棍子寵了孩子」,這句我們自古就被舊約要求的教訓,從那時候起,又有多少父母遵守這樣的教誨呢?他們揮舞著鞭子叫他「愛」。我 們的世界裡有多少真的被寵壞的孩子?

他們其實才是集權主義者、暴君、壓迫者、施虐者,他們到底過了怎樣的童年呢?這真該好好研究一下。我 深信,這些人的背後都藏有一個暴虐的父親,或那些教養他們的人,揮舞著鞭子或藤條。


兒童文學絕不乏描寫家裡對孩子鞭打以求孩子服從歸順的暴君場景,因而毀了孩子生活的故事。我們慶幸這 不是童書裡的唯一一種。

我們慶幸,還有許多故事說的是用愛而非暴力的。

或許,真的只有在二十世紀,大部分的父母才開始看 待他們孩子的平等地位,並且給予孩子在一個民主、無壓迫、無暴力的家庭環境裡發展他們的品格教育。…」


(節錄自《永遠的林格倫》p84-85,天下出版。)

這份跨國的演講引起廣大迴響,演說稿被媒體傳佈。 在1979年,在教育界的主動參與以及社會大眾的共識推動下,瑞典全面禁止了體罰。

作為一個關注兒文領域的大人,看到30年前林格倫女士 這樣堅定的反暴力呼告,著實的感動著,林格倫女士說得真好,關乎的,是人類的樣貌呀!

就像透過創作、出版、推廣等等,希望孩子享受閱讀的 樂趣,希望藉由故事提供孩子想像力、勇氣、同理、自我認同等等等質素,都是一種從根做起的努力,希望從給孩子提供的教育做起,希冀我們在人類文明的進程 上,盡可能的正向的發展,在反體罰的議題上,亦然。

4月30號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我很喜歡430的理念:「試試看,一天不要打孩子,也許 你會發現,以後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孩子了。」重點是嘗試和發現,試著學習新的方法和眼光:)。在四月底的現在,把林格倫的這段反體罰的小故事分享給各位用心的 大人們!


註1:在youtube找到一段林格倫女士的絕不暴力的演講影片!可惜我聽不懂啊~~X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qnFPrQ3uyI&feature=player_embedded

註2:瑞典是全世界第一個立法禁止體罰的國家,他們在1928年就禁止中學體罰,1979年全面禁止體罰,關於瑞 典的禁止體罰,可參考人本札記整理「終止體罰國際研討會」的瑞典報告,有比較深入的介紹(原來這篇是我整理的耶,都忘記了XD,在網路上看到被轉到部落格 上)->http://tw.myblog.yahoo.com/likekids520/article?mid=845&sc=1
註3:讀了這段故事之後我好奇的上網搜尋,誤打誤撞在在youtube上找到一段以她談體罰的故事拍 成的小短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A4zO1yVvLJM&hl=zh-TW
故 事是她在演講時,聽眾分享的真實故事,是一位牧師告訴她的經驗,這位媽媽有一次因為孩子調皮很生氣,要五歲的孩子出去找一根藤條回來,讓媽媽懲罰他,小男 孩在外面找了很久都沒回來,她好擔心呀,後來男孩回來了,帶著一顆石頭跟她說,「我找不到藤條,但是我帶回來石頭,你可以拿他丟我。」,原來孩子認為,媽 媽是要用傷害我來懲罰我,那用不管什麼打我都一樣,用石頭也可以。…

很悲傷的故事呴,據說,這位牧師娘抱著孩子痛哭,當下決定不要再用 打的方式對待孩子。

註3:很喜歡「當鱷魚告訴笨驢」部落格主的這篇介紹~請也看看喔!「永遠不老的頑童林格倫」 http://www.wretch.cc/blog/oslo22/5732431

註4:最新的林格倫作品集是由天下文化出版的,等我 存錢買下來留給未來的寶寶看呀->有官網可挖寶http://www.cwbook.com.tw/reader/2008/pippi /intro01.jsp

註5:本文原撰寫於年初,整潤修改後重新PO上來,配合430:D

Posted on Sunday, June 15, 2014 by pinbox

No comments

在念研究所時,本來想以老人相關的圖畫書作為研究主題。那時候正好是外公外婆回台灣,在適應定居,媽媽和看護、安養中心磨合的時候,情感上被牽引著,也特別注意相關主題的故事。但是怎麼看怎麼都鼻酸,也不確定從何「研究」起,所以就放棄這個念頭了。當時買了幾本書收藏,我想,不研究,來介紹好了。:)

這次要介紹的是目前很喜歡的一本書:MY GREAT GRANDPA。是WALKER BOOKS出版的,有舒服的棕黃色調。作者Martin Waddell,就是寫那部little bear系列的作者!他和插畫家Dom Mansell合作,用巧妙的敘事和溫暖畫面編織出這個溫馨小品。


故事的第一幕,就是祖孫兩人在玄關,準備偷偷的去冒險。爺爺
穿上外套,跟女孩比噓,女孩拿著柺杖等著外公穿好外套。


文字是以小女孩的第一人稱敘事說的,每一小段都會有孫女描述曾祖父說的、做的,然後還有孫女的觀察和意見。她先說爺爺行動緩慢眼睛又不好,但是爺爺知道沒有其他人知道的事情!一下子點出孫輩對祖父最原初的觀察,也鋪陳了後來的故事。


第二幕是他們上路囉!女孩說他們會趁外婆不知道,偷偷溜出去,爺爺幫孫女取綽號,叫他「公車司機」,孫女則說爺爺是她的寶寶,爺爺會發出巴士撲撲的聲音,孫女則推著爺爺的推車,(她差不多跟輪椅一樣高呢!)路人都會盯著他們看,但是女孩說他們才不介意!


接下來他們逛在路上,女孩說,曾祖父知道小鎮上好多事情,他知道誰什麼時候住在哪裡,但是他總是不記得「現在」誰住在那裡,所以她得一個一個跟他說,「曾祖父說我聰明得像是一棵鈕釦,但是鈕釦不太大吧!」女孩說。


他們最喜歡去的地方在巷子的尾端,那是曾祖父的老家,他們總是一直一直一直一直一直去那裡,他們叫它「我們的房子」。畫面先是破舊的老房子,小鳥都在屋頂上築巢了。女孩說,曾祖父說那曾經是她的房子,這一頁,女孩轉身把玩手上的東西,屋子變成爺爺記憶中的樣子,裡面有年輕的外婆,年輕的曾祖母和年輕的曾祖父,家常的生活,曾祖母曬被子,曾祖父修指南針,院子裡的花草生氣、盎然…還有睡懶覺的貓!曾祖父說奶奶那時還和女孩一樣大,是他親愛的小老鼠,女孩說,「不過我不是隻老鼠,我是隻大獅子!」


女孩和曾祖父在路邊休息,小石子,雜草叢,還有散佈的貓偷偷看他們。曾祖父說曾祖母的眼睛和女孩一樣,都閃閃發亮,女孩微笑著看著曾祖父,曾祖父眼光飄遠,女孩說,曾祖父說完,就會坐著,開始微笑,她說:「我覺得真好呀,他仍然愛著她。」


然後他們去買莓子,曾祖父偷偷吃了好多,雖然組母說那對曾祖父的肚子不好,曾祖父又說要去公園盪鞦韆,女孩說,但是,爺爺不盪鞦韆也不做其他事,只坐在旁邊微笑點頭,他叫自己架子上的老烏鴉,女孩告訴他,他是她認識最棒的老烏鴉!回家時,爺爺已經睡著了,因為太陽太大,讓他熱呼呼的想睡覺。


回家的那一幕是組母擔心的迎接他們,曾祖父已經坐在輪椅上張開嘴巴打鼾了,女孩也有點擔心。等曾祖父去休息後,祖母和孫女坐在院子裡曬太陽,女孩說組母告訴他:「像曾祖父現在這樣很可憐。」


但是女孩說,「我知道曾祖父不可憐!!!因為曾祖父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在他的腦子裡,他可以去好多沒人去過的地方,他有我,他有外婆,他有我媽媽,而且我們非常非常愛他!」多麼真誠而用心的宣告呀!就像曾祖父稱讚她、愛著她一樣,她也理直氣壯的,維護曾祖父的幸福。


這兩頁的感覺有點傷心,女孩和奶奶的表情也比較忐忑,但是,在翻開下頁,印入眼簾的是曾祖父的微笑,他安穩的坐在床鋪上和小貓咪玩,孫女和奶奶端著茶和點心罐進門,大家都微笑起來,女孩下了結論:「但是曾祖父還是不要在熱天的時候出門比較好!」


雖然還是怎麼看怎麼鼻酸,但是揪緊的心頭總是被畫面輕鬆的氣氛解開,還有孫女童稚又切進真實的描述。


那是一個悠閒的下午,屬於祖孫兩人的時光,舒服的街道,平凡午後的隨性,妳可以看到在樓房裡看著窗外發呆的人,騎著腳踏車買東西的婦人,飛翔玩耍的小鳥、落葉,人行道上的石子和垃圾紙張,曾祖父的房裡有各種零亂的老東西,一架模型飛機掛在床頭,床頭櫃放著藥和眼藥水、老花眼鏡還有曾祖母與組母的合照。…溫暖而充滿靈性的視角。


作者Martin Waddell在跋裡說明創作這本書的動機,他說,「有許多孩子會自然的和老年人親近,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那些對老年感到困惑、煩惱的孩子去瞭解到,這些年老體衰的長輩,也曾年輕過。」我想,不管會不會自然的親近,觀察的視角和理解,或者親近後體會到的無力感,都是可以藉著這樣故事,去分享去反雛,得到一些新的力量。


而插畫家Dom Mansell也把這個故事連結到自己的家庭經驗,因為祖父早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雙腿,他總是會想像著年幼的母親推著輪椅帶祖父到處走的畫面,對他來說,這本書也是要獻給母親和祖父的,那樣的情意也傳承到讀者的眼前。


我一直在想,幹嘛讀著讀著就鼻酸,寫這一篇介紹也要哭個好起回。也許是書中溫馨的互動、共處的時光和智慧的話語,總是讓我有點嫉妒又傷心吧。


和外公外婆的互動機會並不多,小小時候的記憶都很片段,而外公外婆回台灣時,我又已經上大學、工作了,又更深刻體會到大人的無力和面對老化的無奈,還有自己年輕狂躁、卻無能為力的無奈,留下了許多遺憾。所以更覺得書裡孫女勇敢維護曾祖父的幸福,好好的對待,如其所是的愛著,很讚呀!我也要這樣!(哈哈)


嗯,書裡呈現的真的是比較光明的一面,沒有觸及老化、失智的狀況,也沒有情感上的折難,對曾祖父的描寫是比較刻板的,充滿愛和智慧的老人形象,要說溫情嗎?但我覺得還好耶,總覺得那是某種「用心」裡,人和人之間可以創造出的樣貌,樣貌也許不同,但重點是陪伴和理解。


常常在想,如果小時候,就有讀過這樣的故事或想過,是不是就更有機會和能力,用純真勇敢面對,讓情感更堅定些,讓事情更柔軟些呢?嗯,這是不是要推動這些閱讀、推動相關主題創作的原因呢?


還挺高興,擁有這本書很久了,在外公去世半年後的現在,我終於可以邊哭邊笑著邊完成給這本溫馨故事的短短的,又落落長的介紹。

-------------------------------------------


這次介紹的書:

MY GREAT GRANDPA》 Martin Waddell作 /Dom Mansell繪/ Walker Books出版/ 1990年

ISBN:0744578655

不過在WALKER網站上查不到這本書了說,不知道是怎麼了呢...。

書底的書評:
Dom Mansell 充滿同理但又不濫情的插畫,與Martin Waddell對年老愉悅但又真誠的描寫相輔相成,讓書裡充滿魔法。」Books for Keeps.


「描寫平凡人家的日常生活是困難的,但是創意豐沛的Martin Waddell 和Dom Mansell再次成功了!」The Guardian

----------------------------------------------

PS:
還記得一些相關的書單,也一起寫在這裡:《威威找記憶
《爺爺一定有辦法《跟著爺爺看《先左腳再右腳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爺爺》《爺爺有沒有穿西裝》《馬提與祖父》(繼續增加中,歡迎提供:D)

皮克斯09年的天外奇蹟(UP),也是個很催淚又讓人開心的故事呀。

Posted on Monday, March 15, 2010 by pinbox

No comments


翻找舊的文章,在老pchome新聞台撿回這一篇,可見和不可見之間。

角野榮子是的宮崎駿卡通「魔女宅急便」的原著作者,和龍貓、風之谷等作品在同一個時期被引進台灣,那時的我約莫已是高中生了吧。那時,不知為什麼,就特別喜愛著魔女宅急便,充滿歐洲風味的小鎮、女孩面著海迎著風的成長。

現在,回頭想想那些一直溫暖人心的兒童文學作品,會覺得好神奇,這些作者們,怎麼能夠這麼的溫婉安身立命於世,緩緩訴說創造著呢?讀著角野女士的文稿,我想,是信任。對生命投注以信任,所以能夠用這樣的節奏和視角,繼續訴說,和世界一起移動吧。

把它收進新盒子裡。(ps.IBBY : 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

-------------2003-03-31 16:25:41

回到高雄,發現二輪電影院竟然上映心之谷,魔女宅急便等片子,有點驚訝,巧合的驚訝!上週剛把角野榮子的演講稿認真的試著翻譯出來,呵呵,是積欠一學期的理想之一.

有些事情總是會奇妙的在同一段時間出現,關於天空後面究竟有沒有星星?彩虹究竟何時會跑出來?直子小姐的童話空間,辛波絲卡女士的世界,困惑中的兒童文學價值,還有怎麼都讀不懂的現象學!(請告訴我怎麼樣描述一隻手~)

角野女士所說的,也溫柔的圍繞著這些在腦中漸漸型塑的東西...:)

*********************

在可見與不可見的世界之間
角野榮子(Kadono Eiko)IBBY大會演講內容 2002

我的童年時光是在六十年前的東京地區渡過的,記憶之中,那時候看得見的世界,和見不著的世界是緊密連結的。我總相信在我們住的老房子裡有一些東西存在。

我們的房子是傳統樑柱建造的日本房舍,樑與柱之間填補著實心的,或者可移動的牆壁,總是留了許多開口。與其說是防禦未知敵人的堅固蔽所,它其實是個對外開放,與週遭自然環境融合的地方。

住在這種房子的人們十分接近自然,與自然那看不見的力量與精神互相共鳴。從門外傳來的自然聲響,也是我們門裡生活的一部分。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語言和文學在擬聲詞的表達上-表達自然環境的聲響和印象-特別的豐富生動。

而就當我們漫步在自然景緻與人造住屋空間時,我們理所當然的把那-不可見的、奇妙的世界,與可見的真實世界緊密結合,一起思考。我認為就算在現代,自然的精神以及祂的崇高神聖,仍然是我們日常生活、我們的意識與風俗的一部分。

比方說,在仲夏時光,讓我們來觀察我們稱之為Obon(盂蘭盆)的習俗。在七月的時候,我們會慶賀祖先靈魂回家訪視,在Obon的頭三天傍晚,家庭成員會為靈魂 們點亮火把作為記號,我們覺得這些靈魂是經由煙霧為媒介,從不可見的世界過渡到現實世界來。在我的家中,我們會打開所有的窗戶和紙板滑門,來迎接靈魂的到 來,相較於總是從煙囪下來的聖誕老人,這些靈魂幾乎可以從任何地方進來家裡!

自從母親在我四歲那年過世之後,Obon到來時,我總是惦念著母親的靈魂,我的父親會雙手合十,面對著記號火把的煙霧,嘴裡喃喃祈禱著:「歡迎歸來, 我們崇敬的祖先,今年我們把地板加高了一些,請小心,不要跌倒呢。」或者是「我們改變了家具擺設,請小心,不要迷路了。」由一個小小孩的耳朵聽到爸爸這樣 說,我總是完全相信:就算我看不到母親,她確確實實在Obon時候回來,和我們在一起。

受到這般──有著數不盡開口的房舍影響,「不可見的世界」總是一直在那兒,好靠近,也總是和我們人的世界連結在一起。這兩個世界並肩的存在,井然有序。

科技與文明的進步在許多方面改善了,現代化了我們的生活,但是這樣的進步也排拒了異於我們的世界。從前的人們相信有個世界與我們的世界依傍存在,這在 西方世界現代化前也是如此,在各處都是如此。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可見的世界,和可見的世界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人們的興趣也漸漸的固定在他們眼界能及 的世界,人們開始崇尚清楚的答案,量化的事物,效率至上。

我們能如此繼續下去嗎?仔細想想,其實,是因為有著這樣兩種世界的並存,才使得人類與其他生物有所不同呀!

在我的故事中,有一則是關於一位13 歲的年輕女巫,是這兩個世界的連結,這個故事叫做「魔女琪琪宅急便」。琪琪在現代世界被養育長大,所以她只會一種女巫法寶-騎著掃把在天空飛翔,她所能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告訴人們,在世界上還是有神秘的事情、奇妙的魔法存在。

憑藉這她唯一學會的女巫法寶,她開始從事快遞的工作。她快遞送達的,不僅是你能看到的東西,還有你看不到的東西。換句話說,她是可見的現實世界,和不可見世界之間的媒介信使。

其實,對我來說,將兩個世界分開,分別稱作「可見的」與「不可見的」,是一件有點彆扭的事情。這兩個世界,事實上是互相蘊含的,不可拆解的,就如同我還是個小女孩時,在Obon時候所感受到的。

想像一個小小孩子,凝視著一朵花,或是一顆小圓石子時的驚嘆:一朵花同時是可見的又不可見的-蘊含著生命原初的奧秘!一顆小圓石子則蘊含了長遠的形塑 歷史!作為長大的正常進程的一部分,孩子學著去辨認兩個世界之間的差異,漸漸的,我們失去了看見不可見的能力,而世界萬物的原初奧秘仍然在那裡,在萬事萬 物之中。

琪琪來往人與人之間,傳送了許許多多不同的包裹,在這樣的過程中,她開始注意到,那個我們用眼睛所看不見的豐富世界。

這是一則關於她經由這些經驗的成長故事,琪琪所發現到的-或者該說,她重新發現到的,就是這兩個世界-無論是可見的,或是不可見的世界,在我們的生命 中,都是不可取代的。祂們豐富了我們的想像,增潤了我們對彼此的愛憫與尊重。尤其是故事們,更是不能缺少這兩個-可見的與不可見的世界。

琪琪的故事將在明年以英文與義大利文出版囉!我十分希望台下的各位都能有機會一讀。

兒童文學無法在一夜中改變世界,但我相信,它的確蘊含了改變世界的力量。兒童文學不該被意識形態所左右,它的角色也許應該是更安靜的,不莽撞的,提供 與奧秘的相遇,激發好奇,輕輕推你一下,讓你注意到創造力,滋養並支持我們每一個人不同的生命經驗。

(最後一句抓得不太清楚...:P)
貞穎試譯 譯自http://kiki-jiji.com/hoge/english/lecture.html英文譯稿

Posted on Sunday, January 04, 2009 by pinbox

2 comments